10个关于CD的谣言 你听过几个?



 素材The_more_people_repeat_these_myths__the_more_damage_they_cause_.png

这些谣言被重复得越多,影响力就越大。你肯定以前听过这些,而且可能还相信了其中一些。

 

光盘的使用寿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但正因为它们这么耐用,网上出现了很多半真半假的说法,还有一些特别奇怪的“修复”方法。这些关于怎么处理、清洁甚至修复CD的离奇说法,影响力还特别大。

 

以下是关于CD最常见的十个谣言。

 

1. CD非常耐用,可以永远使用”

 素材CDs_Are_Indestructible.png

   CD确实能用很久,但它们可不是金刚不坏之身。

 

   CD刚出现在商店货架上的时候,厂家就宣传说它们能有“恒久完美的音质”。这让很多人相信,不管怎么用,这些光盘都不会坏。

 

   当时的宣传有多夸张呢?早期的展示里,甚至有人员在CD上涂果酱,来证明它们有多皮实。

 

   真相呢?

 

   CD确实比黑胶唱片和磁带耐用,但它们也不是没有弱点。

 

   时间久了,紫外线、热量和湿度会让光盘的层剥落或者开裂。有时候,你甚至能看到小小的分层线,或者反射层都脱落了。

 

   所以,要像对待其他易碎的东西一样对待它们。把它们放在盒子里,别让阳光直射,也千万别拿它们当杯垫用。

 

2. CD上出现一点划痕就报废了”

 素材Scratched_CD.png

   小划痕其实不太会影响播放。

 

   因为以前大家都知道CD有划痕会滑碟,所以很多人一看到划痕,就把好好的光盘扔了。

 

   真相

 

   大多数划痕其实只是表层的。CD有一种技术叫CIRC(交叉交织里德-所罗门编码),可以修复轻微划痕周围丢失的数据。而且,激光通常能“穿透”轻微的灰尘和划痕。

 

   换句话说,光盘透明下侧的轻微划痕,一般不会让CD报废。当然,除非划痕深到差不多0.1毫米(你能用指甲感觉到),或者你看到划痕穿过了数据层。

 

   如果出现小概率滑碟,可以试试用别的播放器或者外接光驱,不要轻易就放弃这张光盘。

 

3. “清洁CD的最佳方法是打圈擦拭”

 素材The_Best_Way_to_Clean_a_CD.png

   其实轻轻直线擦拭CD才是正确的。

 

   我们都干过这样的事:对着有灰的CD哈一口气,然后用衣服打圈圈地擦干净。

 

   这看起来挺合理,毕竟,数据是从中心螺旋到边缘的,打圈擦不是更合适吗?

 

   真相

 

   打圈擦CD其实可能会沿着数据螺旋划出痕迹。这种划痕对错误校正来说是最麻烦的。

 

   正确的方法是直线向外擦:

 

   先把光盘平放好。

 

   50%的异丙醇和50%的水混合液,把一块柔软的无绒布(比如微纤维布或者镜头布)弄湿——千万不能把液体直接喷在光盘上。

 

   轻轻从中心孔擦到外边缘。

 

   这样擦能避免和数据螺旋对齐的长划痕,给播放器的错误校正提供余地。

 

4. “牙膏、香蕉或其他小窍门可以修复任何划痕的CD

 素材Using_a_banana_to_fix_scratched_CD_.png

   用香蕉修复划痕的CD听起来很神奇。

 

   互联网上有好多看起来颇具创意的小窍门,用来修复划痕的光盘。你可能见过有人用牙膏或者凡士林,或者用香蕉皮擦。

 

   这些小窍门在网上格外出名,无数的论坛帖子和视频都说,用这些常见的家用东西就能神奇地修复损坏的CD

 

   真相

 

   这些DIY修复方法其实没那么神奇。

 

   是的,如果利用得当、少量使用,牙膏有时候能抛光掉很细小的划痕。但是,它无法修复深度划痕的光盘。

 

   牙膏有一点磨蚀性,每次用都会刮掉一点塑料,如果用多了,光盘反而会变更差。

 

   至于香蕉小窍门?这招通常带来的新问题会比它能解决的还要多。测试表明,用香蕉的方法往往会让情况更加糟糕,把偶尔滑碟的CD变成完全没法播的塑料片儿。

 

   对于严重的划痕,推荐使用专业的CD抛光工具或者修复服务,这比从你的果盘或者药柜里找工具要靠谱得多。

 

5. “只有光亮的一面才重要,印刷面的划痕不会影响光盘”

 素材CD_top_label.png

   CD的顶部印刷面其实也很敏感。

 

   大家都十分在意CD的读取面,这也没错。大家都觉得,激光是从下面读取数据的,所以只有那个面需要保护。

 

   但是,大家忘了上面其实也有一个脆弱的夹层:标签→铝→聚碳酸酯。那薄薄的铝层里存着我们的音乐内容,要是划痕穿过了印刷面,可能会直接伤到它。

 

   真相

 

   印刷面的划痕其实可能比读取面的划痕更危险。而且,它也比光亮的那面更脆弱。

 

   顶部的深划痕或者穿孔,可能会直接损坏数据层,光盘就彻底报废了。相比之下,读取面的聚碳酸酯层往往更厚一些,通常能扛住不会穿透到底层的轻微划痕。

 

   把强光照在顶部,看看有没有发丝一样的裂缝或者小孔,然后再把光盘放进播放器。而且,别把CD随便堆在一起,要直立放在盒子或者柜子里。这样,你就能同时保护好印刷面和数据层。

 

6. “你应该经常清洁CD以保持其最佳状态”

 素材CD_in_envelope.png

   其实你不需要经常清洁CD

 

   很多喜欢音乐的朋友都觉得,定期清洁对CD的维护很重要,就像对黑胶唱片那样。

 

   这就导致了过度的处理和清洁,实际上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伤害而不是好处。

 

   真相

 

   和容易在凹槽里吃灰的黑胶唱片不一样,如果正确处理和存储,CD根本不需要定期清洁。

 

   行业指南(ISO 9660维护说明)建议尽量少去触碰,而且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清洁。即使是用柔软的布擦太多次,也会留下随着时间积累的微小划痕。

 

   只有看到指纹、灰尘覆盖或者真的出现滑碟跳歌的时候,才需要拿出布来擦一擦。通常,每年轻轻擦一次,或者只有在播放开始卡顿的时候再擦,这就足够了。

 

   而且,清洁的时候要用正确的方法(柔软的布,从中心到边缘擦)。不然,就最好别去动光盘。

 

7. “有裂缝的CD仍然可以播放”

 素材Shattered_CD.png

   损坏的光盘其实可能破裂。

 

   有些特别执着的音乐发烧友会试图用胶带、胶水或者特别小心地处理来拯救有裂缝的CD。他们觉得,只要碎片能粘在一起,激光还能读取数据,这张光盘就能用。

 

   真相

 

   这个谣言危害很大,有明显裂缝的CD绝对不能在任何播放器或者电脑光驱里用。

 

   每分钟达到1000020000转的时候,哪怕是很小的裂缝也会造成光盘失衡,产生巨大的离心力。

 

   它可能会碎成飞溅的碎片,这不仅可能会损坏你的CD播放器,还可能会伤到人。不管用多少胶带或者胶水,都没法完全固定有裂缝的光盘,让它能避免这种问题。

 

   如果你发现光盘有裂缝,唯一安全的办法就是立刻停止使用。别再冒险把你的CD播放器变成一个微型炸弹。

 

8. CD老化是不可避免的,大约20年后就会发生”

 素材CD_Rot.png

   CD其实可以用很久。

 

   很多收藏者担心CD有一个所谓的“保质期”,通常叫“CD/光盘老化”。

 

   这种担忧来自于以前的一些报道,说光盘在几年后会出现青铜斑点、铝箔剥落,变得没法播放。这听起来就像每张CD都有一个倒计时的寿命。

 

   真相

 

   虽然“CD老化”确实会发生,但它并不是所有光盘的必然结果。

 

   最知名的一些光盘老化案例主要来自特定的生产批次,特别是某些1980年代后期的PDO(英国)压片和少数其他工厂的光盘,是那些光盘的反射层氧化剥落了导致的。但这是一个生产缺陷,而不是一个普遍的设计问题。

 

   在正常室温下储存的制作精良的CD,即使用了快40年,还能完美播放。

 

   实际上,科学老化研究表明,在凉爽、干燥的条件下,远离阳光直射,正常制造的光盘可以用50100年甚至更久。

 

   CD老化可能会发生,但它并不是一个在你打开一张新光盘的那一刻就开始的倒计时进程。

 

9. “制作CD的数字副本会降低音质”

 素材CD_copy.png

   正确生产出来的CD副本不会降低音质。

 

   很多人觉得复制CD就像复制磁带一样。每复制一批,就会损失一些质量,声音就会越来越差。

 

   这种观点来自于模拟媒体的经验,每次传输的时候,副本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噪音,丢失一些细节。

 

   真相

 

   数字复制的工作原理和模拟的完全不一样。

 

   一个正确的“逐位完美”抓取或者刻录,可以产生原始数据的精确副本,当下的驱动器还会进行错误检查来确认准确性。除非副本有物理层面的受损,或者刻录到了低质量的媒体上,否则即使是第15代克隆版本也会和源头版本完全一样地播放。

 

   当位被正确复制的时候,数字文件完全避免了“代际损失”,这是模拟介质里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多次备份你的CD收藏,而不会在过程中损失任何音质。

 

   如果你想要证明,像Exact Audio Copy这样的工具可以验证校验和检测,这样你就能知道你已是不是制作了一个完美的副本。只要记住:有损格式(比如MP3AAC)会丢失数据,但无损格式或者WAV格式可以保留每一个字节。

 

10. CD的音质比任何数字文件都要好”

 CD_audio_quality.jpg

    别担心,CD的音质还是很棒的。

 

    CD刚推出的时候,它们被宣传为有“永远完美的音质”,也为音质设定了新的标准。

 

    直到现在,还有人坚持认为只有CD才能提供“真正的”质量,把流媒体或者下载的音乐都看作是残次品。

 

    真相

 

    自从CD推出以来,音频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尽管CD仍然是一个很优秀的媒介,但认为它们天生就比所有数字文件的音质更好的观点已经不严谨了。

 

    CD16/44.1 kHz,这确实能提供很好的声音。但是,现在很多的当下文件的规格更高。高分辨率FLAC24/96 kHz的曲目、无损流媒体服务比如TidalQobuz,甚至MQA流媒体都能捕捉到比标准光盘更多的细节(虽然MQA的“展开”方式还有争议)。

 

    当然,真正的音质提升还是要靠好的扬声器或者耳机,以及出色的母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