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lin0311的“百万家庭影院”:Miller&Kreisel 300系列+Trinnov Altitude16



1.jpg


本文部分摘录自台湾发烧友/博主Franklin0311的博文。他在博文中详细介绍了自家“百万家庭影院”的建构过程。这其中,他选用了Miller&Kreisel S300、MP300和IW300音箱以及Trinnov Altitude16前级……


2.jpg


去年六七月,视听室全户除湿管路需要维修,会动到天花板,当时只想说顺便更换天空声道喇叭,其他还在犹豫。原本只想局部整修而已,但后来愈弄愈多,几乎是整间打掉重练了……


配置清单


前置喇叭:Miller&Kreisel S300


中置喇叭:Miller&Kreisel S300


侧环绕喇叭:Miller&Kreisel MP300


后环绕喇叭:Miller&Kreisel MP300


天空声道喇叭:Miller&Kreisel IW300


超重低音喇叭:JTR Captivator RS1


前级处理器:Trinnov Altitude16


后级放大器:ATI 6007(推地面7支喇叭)、ATI AT524NC(推天空声道4支喇叭)


投影机:JVC DLA-NZ8


幕布:Stewart StudioTek 130 G4 120吋固定幕


蓝光播放器:OPPO203(俄罗斯越狱)、海美迪Q5 Plus


XLR平衡线:Sommer EMC-QUAD


电源线:ART 12G线身+Wattgate 330 AU evo头


控制系统:Crestron环控


喇叭篇:选择Miller&Kreisel的理由


我一直犹豫要换哪一套喇叭,也去听了不少品牌,


后来就在整套P牌S系列跟Miller&Kreisel这二个牌子间做抉择。


这二组的效果都蛮好的,看电影都可以营造出很棒的氛围,


最后Miller&Kreisel雀屏中选,获得进驻资格,成为新一代的入幕之宾。


期待它孜孜不怠为视听室效命啊。


会舍弃P牌而选择Miller&Kreisel,理由如下。


1.我主要就是看电影,纯剧院用


P牌S7T是很棒没错,但落地喇叭的低频不好处理,


重低音可以随处摆位,找好的位置,但主声道就摆在前方,移动位置有限。


再来就是以剧院来说,我一定都会设成small,80Hz以下交给重低音。


我也不听两声道,所以S7T的低频部分我根本用不到。


加上我的环境空间不大,S7T跟中央声道S7C都蛮大一只,不是那么适合。


也就是说,S7T在我的空间会无法物尽其用,适得其所。


2.理论上完美的影院形态,是每一支喇叭都相同,前三、环绕,甚至天空都一样。


不然至少每个喇叭的单元尺寸、数量都要相同一样,如此在音色的衔接性会更加完美。


我这次就是想尝试达成全部一致,完成这样的梦想影院。


在这个前提之下,P牌并没有这样的组合搭配。


综合以上二点,我最终是选择Miller&Kreisel,前三S300、环绕MP300、天空IW300。


每一颗喇叭都是由同样的3个1吋高音单元,2个6.5吋中低音单元组成,全套300“制霸”。


这样的组合无庸置疑是一时之选,我觉得很适合我的视听室,我的需求。


P牌当然是很优秀的喇叭,声音跟规格都很,好


不论是影院或听两声道都蛮强的,拇指向上!


但话说回来,我听过的感觉,个人觉得听两声道很强,是跟影院喇叭来比,


真的要听两声道,正规Hi-End两声道好听的不在少数,可能也不见得会选P牌了。


所以老话一句,没有百分百最强的喇叭,只有适合自己需求跟个人喜好了。


3.jpg


环绕喇叭自己动手安装,没问题的。


4.jpg


拉线


5.jpg


开始安装


6.jpg


确认高度



7.jpg


位置要精准



8.jpg


完成挂上


9.jpg


完美收工


IW300箱体非常扎实坚固,重达10公斤,


所以就交给专门的师傅安装吧,我负责在地面拉出多余的喇叭线就好。


10.jpg


实心钢制铸铁障版组成


11.jpg


12.jpg


施工过程


每一颗喇叭的单元大小、数量都一样,目标达成。


13.jpg


S300



14.jpg


MP300


15.jpg


 IW300


前级篇:跃升欧美旗舰Trinnov Altitude16


我从原本的日系旗舰Denon 8500,直接跃升欧美旗舰Trinnov Altitude16,


这台搭载了最新ESS Sabre 9080Q DAC和9840 ADC。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还不是HDMI2.1,得等第三季后出了才能更换。


我开始玩影院的第一台放大器是INTEGRA 50.2,


接着是Denon 4308,后来换Denon 6400,然后没多久就换成Denon 8500,


这样的一路升级,这样的一直花钱,真的是没完没了。


换换病一旦发作,除了掏钱出来,无药可医,


所以我这次选购的重点,就是希望尽量可以拉长换机期限,最好一劳永逸。


一般会换放大器的原因,除了考虑声底音质差异、新的功能、电路设计、芯片用料的提升,


还有一个必须得换的最大因素,就是环绕声解码的支持与更新跃进。


像早期的DD、DTS,后来的TrueHD、DTS-HD MA,


再来是2015年之后出的Atmos、DTS:X这些所谓的次世代音效。


每出一个新的音效格式,若无法更新支持,那放大器大概就只能更换了,无法冷静。


所以我这次选择Trinnov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可以一直免费更新。


通过软件升级,未来可以无限支持更多新功能、新规格的音效解码,永不落伍,


而且是可以自己在家联机更新,无须透过代理商,这样是最人性化、最方便直接的。


另外由于多声道精确解码,空间优化运算与声音处理,都需要大量且高速的运算效能,


因此Trinnov应该是市面上唯一用CPU来运作的多声道前级(其他家都是用DSP芯片),


它运用本身CPU强大的运算能力,搭配高精度测量麦克风,由机器本身做EQ处理跟声场校正,


整个量测运算过程速度很快,五分钟之内就完成。


我先前试用过风暴Storm Elite Mk3一阵子,它是把量测结果上传到网络服务器去做运算,


不论是风暴,或是一般AV放大器,相对来说校正过程都会比较耗时,且没那么稳定。


16.jpg


Trinnov Altitude16


17.jpg


配件


18.jpg


这个黑盒子,价值三万多元,吃惊


这支很特殊的量测麦克风,也是让我选择Trinnov的原因之一,非常厉害!


它是由四支高低位置不同的收音头,组成的3D全方位测量麦克风,测试精确度非常高。


根据这几支各自接收到的直达声、反射声、相位、脉冲、延时等数据,


藉此判断出喇叭所在的位置、距离、高低以及角度,


搭配它的专利技术3D Remapping跟Trinnov Optimizer,


做出最适合这个空间的最佳校正。


19.jpg


20.jpg


麦克风


21.jpg


开机画面


22.jpg


 待机画面


23.jpg


关机画面



24.jpg


前后级


个人觉得Trinnov的声音处理能力,智能化程度最高,堪称当今多声道前级之首,当之无愧!


无论是空间感、层次、动态、解析和音效,定位与移动、衔接、声场密度均无懈可击,


表现都非常全面,声音精准程度最高,


创造出一种开阔无边界的音场,清晰分明、声历其境的实体感。


我现在的重低音,也不需要用到Antimode 2.0低频管理了,


由Trinnov直接处理,效果更好,表现也更上一层楼。


稍微说说跟其他旗舰前级的比较吧。


比起日系旗舰Denon 8500,大概是4倍的价格差距,


换来的是各方面全面胜出的听感,理当如此,这没什么好说嘴的,


但Denon 8500的整体表现,我觉得还是很不错,


以日系品牌来说,声音、操作接口、芯片质量、电源处理等考虑,


我个人还是会推荐用Denon。


Lyngdorf 好几年前在中部某店家听过,


音质佳,三频均衡真实,让我印象深刻。


只是听到售价高达四五十万,令当时初出茅庐的我咋舌,


只好放弃,没有再进一步的后续了。


我觉得它的RoomPerfect空间校正技术,仅次于Trinnov,偏Hi-Fi声底,音乐性佳。


风暴Storm曾经在我家实际体验了一个多礼拜,


它的DAC芯片是Analog Device的ADAU1966,音质没有特别突出,


但它营造出的音效冲击力强劲,细节多,包围感充足,


不论是定位、速度、动态、刺激、瞬态,皆强横震撼,扎实有劲,


充满影院感的暴力美学,不过听久了耳朵会有点疲累。


另外它著名的低频管理DLBC,可能是我还未能完全掌握调校技术,


我觉得效果没有我自己的DSpeaker AntiMode2.0来得好。


实际用REW量测,曲线跟驻波消散、听感都是AntiMode表现更为优异。


不论是Trinnov、Lyngdorf、Storm,都是当今不管是售价或表现都高人一等的机种,


已经没有性价比可言,纯粹就是追求极致的一种选择而已。


这3台都有各自领域的强项与优势,没有绝对的完胜。


就像乔峰、段誉、虚竹,谁武功最厉害?


从内力、武学招式、实战经验,不同角度、不同面向就有不同的看法,难以高下立判。


这三家,我最后选择了Trinnov,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我比较喜欢软件跟硬件都是同一家公司包办。


Trinnov前身专业就是声学测量修正及处理,进行高端的3D环绕研究与声场处理技术,


之后才继而进驻顶级发烧家庭影院市场。


不论是硬件设计或音效处理软件,都是Trinnov这家公司一手研发生产,


我觉得比较不会有授权、更新、版本差异、新旧机种搭配软件、收费等问题产生。


加上国外高端市场使用者也多,有问题能搜寻爬文的文章也多,


所以综上所述,就入手了这台。


完工篇


25.jpg


前半部


26.jpg


后半部


27.jpg


后低音


28.jpg


前广角


29.jpg


后广角


30.jpg


脱掉网罩


31.jpg


前脱网罩


32.jpg


后脱网罩


简短听感


虽然没什么时间跟心情投入调整,但就跑过一次前级校正的听感,说说感想.


初听的感觉,跟先前S150比较起来,


我觉得高音部分更耐听了,像人声唇齿音及拨弦乐器的细节表现,都更加清晰分明,


高频细节与瞬时表现都极佳,清脆绵密,空灵又扎实,同时也有着绵密的厚度,


而中低频部分,单元振膜材质变成质量更轻、刚性更强的玻璃纤维,


S150的中低音单元是5.25吋,S300提升为6.5吋,


听感更加浑厚饱满,像打鼓的皮面震动感,乐器共鸣声,


各项乐器的形体轮廓清晰,存在感都能更清楚得突显出来。


原本S150就有很充足的监听能量与密度,S300老大哥则更进一步了。


音乐部分,有着更上一层楼,演绎更轻松呈现的感觉,


展现出更丰富的细节与更传真的音质。


看电影更不用说了,S150观看电影非常称职,速度能量氛围都极佳,


但S300各频段的密度、能量、速度、音质、细节、动态均全面进化,


电影里忽快忽慢,缓急多变的节奏、刚柔并济的力度与磅礴气势,都呈现得更完美。


更加饱满的能量,十分扎实有劲,声音密度、临场感与包围感都增进不少,


整体声音的性能与表现,确实没话说,很有感的提升,实在过瘾。


低音部分,从原本2颗JTR 2400开孔换成4颗JTR RS1密闭,


虽然还没有仔细调整,只用前级跑过一次EQ后的感觉,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低频密度跟弥漫感更加浓厚,


整个场面的形体感变得更结实、更具体,听起来更均衡饱满,细节也更多,


而且很平顺更耐听,低频能量在空间里快速移动却不杂乱。


整体听起来更充实庞大,强大的冲击力跟能量感随着剧情源源不绝涌出,


2颗跟4颗的差距之大,着实震撼了我,令我觉得4颗低音的组合,真的相当值得。




※    本文为节选,原文链接: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6818538&fbclid=IwAR1hhossW7axjqUOApaZuOUp1OEgPW0sLYK5rzKiVz2VIou7aqFqWx2Ip1A


※    基于资讯传播需求,节录转载该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我们的观点。


※    如欲了解更多信息,您可以在脸书上关注“米乐影音 Miro Sound & Vision”,或者访问米乐数码影音官网(www.mirosoundvision.com)及致电(021)36522009/365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