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REW—再谈PERLISTEN D12S超低音


原文链接:https://www.kr.com.tw/previews/d12sblog/?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9jcTlJrYW4yhRdvB2c1aJMeIwlLp6GfvjpmC22sKzlTb1TjaaUFP4F3A_aem_AQgvkfsc8vNf0_NlHjNSHdpe9Tm4_ekAPGGiqbjYhlEd64nDnG_DvA6S_LBDrRl2EIopXFxHOTFK4p8a7WJ0-aQg


 1.jpg

李陵家的D12s


写了这么多年的音响稿子,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超低音的稿子这么难写。以往看着老友陆怡昶(PrimeAV技术主编)、廖斐森(友刊Hi-AV主编)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超低音评论,还想说这稿子挺容易。没想到真正轮到自己敲键盘的时候,才发现比想象中困难。


难在哪里呢?难在我对极低频(20-40Hz)这一段,其实聆听经验非常有限。回顾我以往玩过、拥有过的喇叭,早年的Harbeth LS3/5a、Sonus Faber Minima、Amator、Diatone P610MA都是书架型喇叭,低频下限多在5、60Hz甚至更高,本来就没有极低频。后来换了拥有15吋低音单体的Altec 604-8G Ultra与Altec A5 Ultra(Ultra是弹弓杨老改良过的版本),虽然喇叭体型巨大,低频延伸却仍然是有限公司,大约在40Hz左右止步。再来的KEF Blade好一点,那四只模拟点音源的类平面低音单体很给力,“听起来”应该是突破了40Hz的障碍,来到了35Hz左右吧。刚买的Lawrecne Audio“龙”肯定可以更低,不过这对喇叭我暂时还在摸索、熟悉之中,不好说真正的低频实力如何,肯定强过KEF Blade就是了。


我是“极低频”绵羊


以往听到极低频,多是在音响前辈的系统里,例如前辈士林曹医师的多声道系统、例如前辈蔡克信医师的MBL 101X系统;或者是在采访音响原厂的时候,例如Avalon Tesseract旗舰喇叭与YG Acoustics Sonja XV旗舰喇叭;再来就是音响展的时候,例如Wilson Audio展出的Alexandria XLF旗舰喇叭加雷神之鎚超低音、例如Wilson Benesch在美国代理商家里示范的Eminence旗舰喇叭加Torus超低音。除了曹医师家里,我去的次数较多,稍微熟悉一点。其他的场合,不论是空间、器材、调整摆位、甚至是播放的音乐,大多都是陌生的。在短暂的聆听时间里,我就是参照了过去的聆听经验,确认自己是真正听到了40Hz以下的极低频。诚实来说,关于极低频,我其实只能判定“有没有”,但是并不够资格对“好不好”发表意见。


在购入一对Perlisten D12s超低音之后,我才逐步地开始建立自己对于“极低频”的聆听经验,或者说音响观。纯以极低频这一段来说,我算得上是刘总编所称的“音响绵羊”吧。


刘总编在“音响绵羊讲堂23”里,针对落地式喇叭加超低音,是这样说的:“所以,将超低音分频点设定在很低(如40Hz、30Hz)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除了管风琴,几乎没有原音乐器的‘演奏音域’是那么低的,分频点设在那么低,反而会弄糊音场,失去快速的冲击性(Punch)。你应该想的是,如何让超低音在50-200Hz之间产生足够平顺均衡、量感又足够的低频,让足够充足的低频声波按摩你的身体,产生‘置身现场’感觉,而且Punch足够。”对于我这种极低频绵羊来说,真的犹如当头棒喝。问题是,一对Perlisten D12s超低音已经买了,我暂时也没有更换具备低频管理等化功能前级的计划(市场里好像只有一部NAD M66有此功能。目前也没有这笔预算,正准备升级数位类比转换器),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先这样玩下去。


厂家对超低音的思考方式不同


我做了一点功课。当今世上,顶级的四件式喇叭系统,是如何看待低音或者超低音的衔接呢?MBL 101 X-treme的做法,是将低音柱当成主喇叭的低音单体,二者之间的分频点是恒定的105Hz(24dB斜率)。也就是说,MBL 101 X-treme那巨大的双葫芦低音柱,实际上只需要负责105Hz以上的频段,以下则是由低音柱负责(做为参考,渺小的BBC LS3/5a 喇叭,频率响应低频下限是70Hz)。新推出的101 X-treme MK.II将低频分频点降到了85Hz,整体概念还是一样:低音柱是喇叭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场上,YG Acoustics最新款的旗舰XV3也是这样的设计,主喇叭与低音柱分频点在90Hz,低音柱为喇叭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对而言,Wilson Audio与Wilson Benesch在其旗舰系统上(WAMM Master Chronosonic与Eminence),就采取了让主喇叭覆盖全频段,而超低音(WAMM Master Subsonic与IGX)只是补足或补强20-40Hz(甚至是10-30Hz)这段极低频。换句话说,主喇叭可以独立存在,超低音只是锦上添花。


在我的情况,KEF Blade喇叭延伸至40Hz甚至更低的低频,显然没办法考虑将超低音分频点调到80-100Hz甚至更高。以个人有限的超低音知识来推断,从30-45Hz之间开始分频,应该会有比较高的成功率。斜率嘛,就真的得试过才知道,因为我不太能确定Blade低频滚降的模式。


 2.png

01. 玩超低音,还是需要动用麦克风的。


几阶斜率很重要


就我的理解,超低音的斜率设定,决定超低音频段“向上覆盖”的程度。举例来说,分频点设在40Hz的话,斜率24dB,超低音可能在50Hz左右就没啥输出了。但若是将斜率改成12dB,可能到70-80Hz都还有声音。什么样的斜率才是正确的呢?这个得看主喇叭本身的设计、空间的特性、还有摆位的影响。如果主喇叭可以“平直饱满”地延伸到40Hz左右,那么超低音可能需要调到24dB斜率。如果主喇叭虽然可以延伸至40Hz,但是在100Hz以下都比较虚,那么超低音可能需要12dB甚至6dB的斜率,来帮主喇叭补强低频与中低频。当然,更治本的解决方案,是将主喇叭重新摆位,将100Hz以下的频段拉平直,然后再加入超低音。


我玩超低音没有太多经验,一开始调Perlisten D12s,是用上了前辈蔡克信医师帮我速成的“伏虎十五拳”,已经觉得很好听。超低音的存在,确实让我的音响系统有了“进步”感,也出现了几分故 刘仁阳顾问当年Genesis One系统的味道。由于自己对极低频所知有限,所以在初步设定超低音之后,便过了一段静心聆听的日子,没有急躁地调来调去。


在“音响绵羊讲堂83”里,刘总编说了:“20-40Hz我定义为极低频。这段频域其实已经很少乐器能够演奏出这么低的音域,作曲家也很少写这么低的音域,所以我们在享受音乐时很少遇上这么低的频域,除非是刻意。哪些乐器可能会出现在20-40Hz呢?最常见的是西方大鼓轻敲、管风琴、钢琴、倍低音管等(可以参考音响绵羊讲堂有关乐器音域那篇),此外流行音乐的电Bass或合成器也能达到那么低的音域。”


极低频在听什么


经查阅刘总编“音响绵羊讲堂52”,弦乐器里低音大提琴可以低到40Hz,钢琴则可以低到28Hz(虽然我不知道有哪位作曲家的作品里,有用到钢琴低音键最左边那几个的)。人声的话,男低音最低是87Hz。木管里,最低的是低音巴松管,25Hz。铜管最低是土巴号,45Hz。流行音乐的电Bass是41Hz。比较意外的反而是刘总编常讲的脚踩大鼓(不是大鼓轻敲的大鼓),才61Hz。


家里有了这对Perlisten D12s超低音之后,我才知道,自己以往对于低频与极低频的许多观念,都需要修正。很多我以往拿来测试低频的曲目,现在才明白,原来低频延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想象中要短。举例来说,我曾经逢新喇叭必听的恩雅“水印”,现在听起来,就觉得极低频延伸有限,份量也不多,与记忆中大异其趣。幸好当年的我多半试听的都是中小型的落地喇叭与书架喇叭,很少轮到低频延伸至40Hz以下的高档产品,应该还不至于误杀忠良。又例如汉斯季默的“烈火赤子情Backdraft”电影原声带,以往也曾经是我试听低频表现的标准曲目之一。现在则发现,这张CD听低频还行,要听极低频,则似乎是个美丽的误会。当然,我也不排除自己超低音还没调整好,误解了这二张CD。


倒是汉斯季默的“最后武士Last Samurai”电影原声带没有令我失望,还是有一些片段可以听到一些很深沈的低频与极低频。不过呢,现在我们有“沙丘Dune”电影原声带的CD可以听极低频,就毋庸执着于一些老片子了。


管风琴很好用


纯古典音乐的话,我是以圣桑的交响曲第三号“管风琴”,作为判断极低频的聆听标准。一来这个曲目相当大众,大厂小厂的录音都好找,而且多半演奏录音水平都不错。二来这首曲目我在卡加利听过现场演出,对于管风琴该有什么样的表现,记忆犹新,评断起极低频相对有个标准。加了“相对”二字,是因为我不可能知道,这些管风琴在各自的音乐厅里,听起来是个什么样的表现。只能假设管风琴听起来应该是大同小异。


为了玩这对Perlisten D12s超低音,最近这段时间,我听了许多版本的“管风琴”交响曲。有DG版(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巴伦波英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李汶指挥柏林爱乐等)、Decca版(杜特华指挥蒙特娄交响乐团)、Philips版(Edo de Waart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等大厂录音,也听了BIS、Chandos、Klavier、Mercury Living Presence、RCA Living Stereo、Telarc、Reference Recording等发烧小厂录音。暂时的感想是,“管风琴”交响曲似乎没有真正很差的录音,不论是哪家出品,都有一定的水平。固然有的录音管风琴大声点、凶猛点,有点管风琴相对儒雅点、浪漫点,要说是录音上的优劣,我倒觉得更象是不同音乐厅之中,不同管风琴的个性差异。我主要听第一乐章尾段的Poco Adagio,目前较偏爱的录音是刘总编多年之前介绍过的Klavier版本(Louis 音响论坛Fremaux指挥伯明罕市立交响乐团)。如果您当年跟着刘总编买下这张CD,却始终没听出好处在哪?我说,是时候买对优质超低音了。


动用REW软件


用“伏虎十五拳”听了一段时间管风琴与电子合成器,觉得自己对极低频稍微熟悉了点,是时候引进测试工具了。用什么工具来测试呢?刘总编与老友陆怡昶的建议相同,买Mini DSP的UMIK-1麦克风(当然要同步购入够稳、好调整的麦克风架),搭配Room EQ Wizard(REW)软件,来测量超低音与整个音响系统的表现。我家里没有笔记型计算机,为了测试方便,只能另外斥资购入一部笔电。幸好REW苹果与视窗都能跑,我可以买部平价的华硕笔电就行。如果需要买苹果的MacBook,那就悲剧囉。


第一次测试,又闹了个笑话。我忘记REW扫频,需要透过前级才能发声,少买了一条从笔电耳机输出到前级的转接讯号线,只得火速从亚马逊书局订购一条Y型转接线。感谢老天爷,我的Ayre KX-R Twenty前级上居然有二组RCA输入,而且还靠得够近,转接线刚好可以用,不然就得想办法客制了。


在恺锐音响的网站上发现一篇“第一次用REW就上手”的文章,照瓢画葫地测试了KEF Blade加上Perlisten D12s(音量+3.5dB、分频点42Hz、斜率24dB)的低频表现,然后跑REW得到几个调整超低音用的EQ数据。打开Perlisten专用App,输入这些数据。开声!这比我想象中要容易得多。


刚开声时,我挺开心的。用REW EQ校正之后的极低频感觉更干净、利落,一些音乐与音场空间的细节也更清楚。而极低频提升之后,似乎也向上影响到低频与中低频,使得整个音场更实在、空间感更明确。不过听了几天之后,我又开始不淡定了。因为听多几次之后(刘总编在另一篇音响绵羊讲堂里说的,让子弹飞一阵子),我居然发现自己在播放某些录音的时候,反而比较喜欢没有加REW EQ的声音,觉得极低频更饱满、厚重,听起来比较过瘾,虽然牺牲了一些解析力。

 

3.png

02.为了玩REW,特别买了部华硕Windows笔记型计算机。


 4.png

03.等我大概搞懂REW与超低音是咋回事,就要把Lawrence Audio“龙”摆回去了。到时候还得重测一遍。


鱼与熊掌欲兼得


因为Perlisten App切换EQ很方便,可以仔细的比较EQ有无得差异。经过多次比较之后,暂时的结论是:我想要的,是在开EQ与没开EQ之间的声音。也就是说,我很贪心,“伏虎十五拳”摆位法与REW测量计算EQ的好处,我想要兼得。虽然我二方面的训练都还很阳春。


“伏虎十五拳”比较好办。我拜托前辈蔡克信医师,让我回台湾的时候补修“伏虎十五拳”的课程。只可惜蔡医师要去大陆开课,时间对不上。于是蔡医师请调音班里,资深的侯文智与林孟申二位老师,代替蔡医师补课。能够让二位老师拨冗专程帮我上课,甚感荣幸。本期杂志付印之时,应该就是我在台北上课的时辰。至于后续如何,请期待未来的“音响论坛”。


至于REW,我原本偷懒,想说只需要100Hz以下的测量与等化,不需要读那厚达三百页的英文说明书。现在看来是躲不掉。不把REW老老实实啃透了,玩不好这对Perlisten D12s超低音。此外,我与老友陆怡昶讨论了一下,他建议我用不同的方式来测量:先全频段(20Hz-20KHz)测试没有超低音的KEF Blade,然后再单独测试关闭所有调整功能的左、右超低音,最后把三个测量结果合并,再传给他瞧瞧。


原来只是想着速成REW的我,倒是被陆怡昶提醒了。既然买了笔电买了麦克风,就应该乖乖地、一步一脚印地,搞懂自家空间的声学特性。还有搞懂喇叭在不同摆位、不同听感时,究竟在频段上有什么样的变化。其实同样的事情我也不是没做过:音响论坛早期,试听室里曾经摆着一部低频频谱分析仪加麦克风。我那时候曾经试着用频谱分析仪来帮助喇叭摆位,结果可能是慧根不够,始终没能玩出仪器的巧妙,后来还是回归到耳朵至上的道路。我记得当年那部简单的频谱分析仪还不便宜,至少是我现在买华硕笔电与UMIK-1麦克风加架子的几倍价钱。而现在REW可以做的事情更多,钱都花了,我没有理由不认真把REW玩尽。


REW需要下功夫


我用陆怡昶建议的测量方式,又重新跑了一次REW,整出了一组新的EQ数据。将之输入到Perlisten App里面(可以记忆三组EQ数据,做AB比较时非常方便),重新开声。咦,好像又更好一点,极低频似乎更干净一点,管风琴的发音更纯净,但是份量则似乎稍为更单薄了点。换成“沙丘”电影原声带也是一样,低频下段与极低频的细节更多更明确,空间感也更坚定,就是过瘾程度稍微减了半个到一个百分点吧。REW的EQ数据有三项:频率、Q值、音量。由于我对REW还刚入门,暂时没有办法判断每一项调整对声音的影响在哪里。这件事,我打算在回台湾造访“音响论坛”的时候,当面询问刘总编与陆怡昶。如果能让刘总编专门就REW写篇音响绵羊讲堂,或者让陆怡昶写篇REW for Dummy之类,那就功德无量。


结论是,超低音很好玩。我觉得音响迷们玩到一定程度以后,遇到瓶颈之时,可以优先考虑为系统增加超低音。其他的音响器材我不好说,就超低音而言,Perlisten D12s确实比五年十年前的超低音先进得多,非常值得拥有。如果空间与预算许可,在二声道聆听的前提下,我会建议买一对超低音。毕竟顶级喇叭设计多是四件式,极少有三件式,某种程度表明了喇叭设计师对于超低音要加一只还是一对的看法。然后刘总编说得对,如果要玩超低音,麦克风买一买架起来,REW跑起来,对声音的帮助,肯定比花五倍十倍的钱买线材附件来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