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头显的机会:待完善的技术和待建的生态


40.jpg


VR头显产品全面进入消费市场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Oculus Rift、HTC Vive和Sony PS VR消费者版将相继发货,Gear VR销量稳定上升,业内普遍预测这三家在2016年的销售量总共在300万台左右。再加上国内暴风魔镜、大朋、3Glasses等产品相继开始销售,VR头显设备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市场规模。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国产VR头显还没有解决基本的眩晕问题,也没有足够的内容作支撑,从硬件设备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到行业的真正爆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1.jpg


1、不达标的技术指标和算法缺陷


目前头显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眩晕感,且沉浸感不足,这跟硬件的技术指标不达标有直接关系,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屏幕分辨率、屏幕刷新率、延迟和视场角度等。


-分辨率:画面不清晰会影响沉浸感。Oculus和HTC的分辨率分别为2160*1200,国内大部分厂商还达不到这个标准。


-屏幕刷新率:90Hz的屏幕刷新率是人体基本感知不到屏幕有延迟的最低线。目前,Oculus Rift和HTC Vive的屏幕刷新率达到了90Hz,Sony PSVR号称可达到120Hz。三星Gear VR受制于手机屏幕刷新率的限制,目前可到达60Hz。而国内厂商的产品还没有可以到达90Hz标准的,大多在60到70Hz,大朋的75Hz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刷新率。


延迟:戴着头显的时候,如果转动头部看到的屏幕内容跟不上转动的速度,这就是延迟,会产生拖影,甚至会造成生理上的不适。理论上延迟控制在19.3ms以内肉眼就感觉不到,而这个延迟对应的屏幕刷新率就是75Hz。因此目前把延迟控制在20ms左右是可以实现的,但做到的国内厂商不多。


视场角度:人眼正常的视场角度是200度左右,视场角度越大,沉浸感越好。目前大部分产品的视场角度在110度到120度左右,眼镜盒子比PC头显更低,沉浸感更差。


然而VR头显并不仅仅是一堆硬件的组合,而是包含系统在内的一整套软硬件体系,其中系统底层的算法优化是核心。除了技术指标,底层算法的缺失也是国内头显厂商的弱点。


焰火工坊CEO娄池告诉极客公园:“目前大部分国内PC头显厂商做的更像‘Oculus兼容版’,即对Oculus的底层代码做简单修改后直接拿来用。但由于与自己的硬件缺乏适配性,完全无法达到Oculus的体验效果。而对于移动VR厂商来说,做的则是Gear VR的‘剥壳’。然而Gear VR为S6等适配手机做了系统的深度定制,如果将这层算法剥离,就只剩一个简单的光学设备而已,效果相去甚远。充分优化和适配的算法是可以在现有硬件条件下做出效果提升的。”娄池表示,包括高通、INVIDIA等在内的硬件厂商都开始着手解决算法层的适配问题,在2017年或会将硬件技术和算法所带来的门槛彻底消除。而在此之前,拥有算法能力的公司还是会保持优势。


2、移动VR阵营率先崛起


即使是Oculus官方也多次表示,移动VR是未来趋势。


移动VR无疑会比PC/主机VR更快速的普及。不仅是因为眼镜盒子的低成本能带来价格优势,还因为移动VR的发展与手机产业链高度相关,而智能手机性能一直在持续快速提升,移动开发环境也已经成熟并且保持活跃,移动VR在硬件和内容层面更有可能取得快速突破。


当然,移动VR目前面临的现状是眼镜盒子性能不合格、市场格局混乱,这也是因为做眼镜盒子的门槛太低。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厂商或会成为移动VR生态建立的主要推手,促进市场逐渐规范。对于手机厂商来说,积极布局VR的好处在于:进一步可以在产业初期就奠定自己的生态地位,而退一步也是能够借势VR促进手机销售量。


目前,国内的手机厂商正在积极寻求与移动VR硬件厂商合作。乐视选择与3Glasses、灵境和蚁视合作;小米参与了乐相的B轮融资;锤子与诺亦腾达成合作;华为、联想等厂商也都在进行VR布局。


3、做生态的野心


头显厂商几乎都想做生态。任何VR体验最基本的条件都是要有一台头显,所以在VR产业链的诸多环节中,头显厂商最具备搭建生态的可能性。


一个完整的VR生态包含几个部分:硬件、OS(用户操作界面)、开发工具、开发者(内容)、分发渠道,不同的公司对生态中的不同环节重视程度不一,其中对内容(生产和分发)的重视是基本统一的。因为在现阶段,头显厂商搭建生态的目的就是通过绑定足够多的内容,形成完整和丰富的VR体验,从而促进设备的销售。


Oculus、HTC、Sony和Gear VR目前走的都是封闭生态的路线:通过完善的开发工具支持网罗了大量开发者之后,在通过与自身硬件绑定的分发平台进行内容分发。国内硬件厂商也偏向于做封闭生态,比如大朋、3Glasses都推出了与自身硬件绑定的分发平台。但暴风选择了开放生态,其暴风魔镜app可以安装在任何一个手机上,并搭配暴风魔镜之外的VR眼镜使用。当然,与其它国内头显厂商比,暴风的目标不是靠硬件赚钱,而是靠内容赚钱。


42.jpg